泛华网滾动新闻

2012年9月3日星期一

绿色GDP vs 绿色金牌

微风轻拂,博客中国

GDP和奥运金牌看似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,但是如果联系起来却有很多共通之处。GDP是经济指标,发展GDP有利于提高民生,但如果一味的“唯GDP论”,而忽视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劳工权益,那么这样的GDP便是所谓的“带血的GDP、污染的GDP”,显然这样的GDP不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,反而是有害的。奥运金牌也是如此,如果一味的唯金牌论,不择手段、不顾一切、不惜代价的争夺金牌,这样金牌必然带着沉甸甸的压抑、伤痛、沉重和迷离的浮夸,这样的金牌也与真正的奥运精神背道而驰。

奥运赛场 vs 古罗马角斗场

人自封为万物之灵,但人类这是高看了自己,人类很难克服自身的原始兽性。整个人类社会便是人性与兽性的斗争,无论是奥运赛场还是利比亚、叙利亚这样的战场。体育运动早先的雏形应该来源于人类的狩猎活动,如标枪、射箭等,那是人对动物的,后来,这就变成了人与人的自相残杀——古罗马斗兽场的角斗士。

但是在角斗士消失数千年后的今天,我面对奥运举重比赛的时候,却往往让我想起古罗马角斗场,我觉得这两者并没有什么不同。所不同的是,运动员 面对的不是野兽,而是沉甸甸冷冰冰的杠铃。角斗士们用宝剑互相杀戮,运动员们通过杠铃在互相残杀,但杠铃永远不会受伤,受伤的永远是运动员们的骨骼、肌肉和韧带,毕竟钢筋铁骨是机器人才能具备,而人不是机器,要生老病死的。而我们呢,我们这些坐在看台下、围观在电视屏幕下的观众,和那些古罗马斗兽场的看客们又有何区别呢?都是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。

未成年童工和未成年运动员

每每看到奥运赛场上这些未成年运动员,看着他们稚嫩无邪的脸庞,我作为一个成年人,我为我们成年人感到羞耻和悲哀。这些未成年运动员,他们仅仅是一些孩子,这些孩子本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,接受本该每一个孩子都该有的正常的、普遍的、普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。但是这些孩子,他们却在几周岁,在幼儿园的年龄时便开始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,来到一个个少年体校,十几年如一日的大运动量训练。体操、举重这类大负荷的运动训练导致这类项目的运动员身材大多矮小,并在他们幼小的身体上留下累累的伤病。

看到那个17岁的举重运动员周俊,我不由自主的联想起那些“未成年童工”。这个孩子和那些工厂的童工有何本质区别?一个17岁的孩子,正是如花似玉的年龄,她们却开始背负个人、家庭的命运,甚至附带着领导的升迁和民族集体的抱负,而这些却要靠一个17岁的孩子举起这与她身体很不相称、很不协调的黑杠铃来实现!

未成年运动员本质上就是一个童工,她们是无奈的,她们是被动的,她们在一个不能明辨是非的年纪被以“体育”作为唯一的谋生手段。未成年童工和未成年运动员一样,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生前景是非常灰暗的。雇佣童工的是黑心工厂主,而那些制造未成年运动员的又是什么呢?

每每看到这些背负沉重杠铃的未成年儿童,我便不由自主的想起工地上背负砖瓦的建筑工人,一个孩子却干着比成年人还重的活,这难道不是货真价实的“童工”?

动物保护 vs 运动员保护

一匹赛马膝盖扭伤了,裁判必须下令终止比赛,否则便是触犯动物保护法,甚至会立即有动物保护组织来找麻烦。欧盟为了减少动物屠宰过程中受到的痛苦,立法禁止屠杀,而用电击取代,这是人类对动物的关爱,是人性的光芒。但让我们格格不入的是,奥运赛场比比皆是的伤病,很多运动员带伤参加比赛,这样的行为没有任何人想到有什么不对,而是千遍一律的溢美之词——永不放弃、坚强不屈等等。

对此,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是人性和人性关怀?如果用制造更多的伤病来换取奖牌,这样的行为从个人来说是坚强换取成功,但从总体来看,这样的行为却有着消极并且恶劣的示范意义,最终使得奥运赛场变成一场比赛谁更能忍受伤病的赛场。一个失去人性关怀的奥运将远远的背离了真正的奥运精神。

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

未成年运动员参加奥运,未成年人过早的接受职业化的大运动量的体育训练,已经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。义务教育法规定,每一个未成年人都有接受素质教育的权利和义务。显然,大负荷、大运动量的体育训练已经远远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本意,已经不仅仅是增强体育素质的教育,而是变成了摧残健康、阻碍人体正常发育的“病态”教育。

从某种程度来看,应试教育和少年体校都是摧残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。应试教育是对脑力的摧残,并耽误了体质发育;而少年体校是对体质的超负荷发掘导致摧残,且荒废了文化智力的开发。这两种教育模式都不是真正的理想的素质教育模式。

一个人,首先是社会人,他必须适应社会、融入社会,那么他首先必须接受一种社会通行的普遍教育、普通教育,而绝不是少年体校类的特殊教育。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教给孩子谋生的技能,更多的教给他们如何成为一个人,享受成为一个人的快乐过程,并教给他们尽可能多的人生选择,而绝不仅仅只有体育一途。

假如爱因斯坦的父亲是钢琴家郎朗的父亲,那么或许这世上就少了一个物理学家爱因斯坦,而多了个小提琴家爱因斯坦,当然也就没什么相对论了;假如毛泽东少年时候也有少年体校,假如毛泽东的游泳才能被体校教练给发掘,那么或许这世上多了个游泳运动员毛泽东,却少了个政治家毛泽东。每一个未成年人都是一张白纸,有着无数种蓝图的可能。谁知道刘翔就一定会成为田径运动员而不是其他?基础教育的价值便是提供这无数种可能的存在,而这决不是职业化的少年体校所能给予的。

举重一枝独秀可喜,亦可悲!

中国举重运动一枝独秀,无人可敌,甚至连哈萨克斯坦的两位女子举重冠军也是中国人借调去的结果。这样的一枝独秀可喜,但亦可悲。并不是欧美人种天生没有力气,而是举重这种项目缺乏观赏性,自然缺乏市场性和职业前景,更因为举重运动对与女性来说,近乎是个自虐式的伤残运动。一般来说,退役后举重运动员全身关节伤痕累累,骨质增生和椎间盘变性的痛苦将伴随她们终生。更尤为关键的是,几乎这些举重运动员没有一个是官二代和富二代,她们大多是贫困家庭出身。因此,女子举重确实是一个背离奥运精神的惨无人道的项目,惨不忍睹!(值得与中国一拼的是朝鲜,至今4枚金牌中有3枚来自举重。)

绿色奥运、绿色金牌

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有一句著名的格言:“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”。这句格言以后成为奥运口号,也成为奥运精神的象征。但我想说的是,这个口号已经时过境迁,这种“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”,有些类似于中国的应试教育的“分要更高,越高越好”。

考试是一种竞争,体育比赛也是一种竞争,当竞争进入一种白热化的无序状态,应试教育成为一种摧残身心的教育,而奥运体育比赛便会在“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”的同时,伴随“更疼、更伤、更病”。

人不是万能的,人体机能是有极限的,人不可能一直不断的“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”,体育比赛也不可能永远不断的打破世界纪录。体育比赛应该在娱乐的同时,宣传推广体育,起到全民体育、增强体质的目的。从这种意义来说,我觉得奥运精神的口号应该改为“更美、更好、更快乐”。从这种意义来说,我个人反对女子举重、女子马拉松这类有害身体健康的运动进入奥运,也更反对未成年人进入奥运这个已经严重商业化的赛场。绿色奥运、绿色金牌才是奥运精神的本来面目,也更符合当今人类普遍追求的人性、环保、关怀的绿色理念。

那些侵染着未成年人血泪的金牌不是光荣,而是一种深深的耻辱!它拷问着我们这些台下看客的良知!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

全部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