泛华网滾动新闻

2013年7月23日星期二

李战军:中国经济见退未见危 不存在真正的“钱荒”

李战军 | 2013年07月23日 星期二

截止去年第三季度,中国经济增幅连续十多个季度下滑,到四季度终于企稳。今年一、二两个季度经济增幅又呈现持续性下滑的局面。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经济到底怎么了?
中国经济见退未见危

某天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飙升,引来了中国钱荒的议论。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兑付延期,债务总量又急剧上升,又导致了中国将出现政府债务危机的谈资。有国务院发展中心的专家说,中国经济存在急跌的风险,中国经济危机可期,爆发了大量的关于中国经济危机爆发时点的预测。

在一个浮躁的社会,人们很容易就某一种现象产生出歪曲性的判断,并视作普遍真理和社会多数人共识而广为流传。十年房地产调控这种现象人们见多了。

中国的经济规模总量只有美国的60%上下,但货币流通量却高达107万亿元,比美国还要大得多。中国贷款规模每年都有8-9万亿元上下的增幅,也在世界上首屈一指。中国还存在着远较美国、日本、德国高得多的通货膨胀率。这么一比较,自然发现中国的货币并不存在什么真实的“钱荒”。

中国一时间发现“钱荒”的存在,只不过表明我国货币的利用周转水平不高,也反映出我们的一些钱放错了地方。

譬如银行过去主要靠存贷利差从事经营活动,央行也对银行的存贷比有一个要求,提出了存款准备金率。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和活动是受到严格监控并存在安全底线的。贷款量是低于存款量的。现在银行热衷于搞理财活动,吸收大额资金,给予远高于活期和定期的利率回报,将钱投向于愿意支付高利的借款使用者用于特定项目,银行从中获得远高于正常存贷差的利率佣金。

更多的钱被用于理财活动,脱离常规的存贷规模和安全底线,用于风险投资,而且都是短线操作。因此在吸收存款、用于产品理财和到期兑付之间就非常容易出现暂时性的资金短缺,形成头寸调度困难,形成表面上的“钱荒”。

都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这两年上升很快,很多人担心土地卖光了以后怎么能还?其实这种担心也是杞人忧天。现在的政府卖地卖的都是使用权,并不是所有权。40-70年之后,法理上都是可以再卖一遍的。我国中央地方两级政府的债务总量2012年末占当年GDP的比重为78%,而同期日本为239%,新加坡为113%,美国为106%,德国为82%,印度为64%,韩国为35%。

政府举债能力的基础是国力和资产,发债成功的基础是信誉和流通性。相当多数发达国家政府举债能力和相对规模都比我国高,相当多数发展中国家政府举债能力和相对规模都比我国弱。美国和日本政府举债规模都是很大的。从一定意义上讲,政府举债不是看政府的愿望,而是看政府的经济资产实力和市场接受程度。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现在是恰当的,风险并不大。

很多人还没有看到中国政府和外国政府存在的两个差异:一是中国政府具有卖地并从中获取收益,一部分用于还债的特殊条件;二是中国政府拥有央企和地方国企,可以通过国企去背政府的债,也可以通过卖国企(包括卖国企的股票)去偿债。这是特有功能。

正是因为有了钱荒和债多这两个问题,现在有人提出中国存在着经济急跌、经济危机马上就要到来的预测。这又是一种脱离实际的书生推导。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过抗美援朝、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,根本体验不到什么是真正的物资匮乏、经济危机和经济崩溃。

现在的中国政府是新中国六十四年以来拥有生产能力、掌控储备资源规模和调动调控手段途径最多、最强的政府。刚在莫斯科召开的20国财长、行长会议上,各国非但没有“中国经济硬着陆”的议论或议题(没人相信),而且还力主中国加快经济增长、缓解世界经济矛盾,只不过被我们的财政部长楼继伟挡了回去,还是各自去做自己的功课吧。

中国经济是见“退”而未见“危”,中国没有真正的钱荒,中国政府的举债规模也远未到超出承受能力的地步。

作者李占战军,系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展研究所所长,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房地产经济研究中心主任

来源:网易博客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

全部目录